有害生物防治种类书虱 Booklice
形态:啮虫目,体长0.1-5px,米白色或褐色,没有翅膀。 习性:群居,喜欢潮湿的环境,以微小的霉菌和真菌为食;常见于树皮下、草丛中、潮湿的管道以及书籍周围。 跳虫 Springtail
形态:弹尾目,体型很小,体长通常不足5px,呈白色或灰色;可以凭借腹部后下方附属的弹器跳跃,没有翅膀。 习性: 以海藻、真菌以及腐烂的蔬菜为食,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虱 Louse
形态:寄生于人体的虱分为体虱、头虱和阴虱,体长均不足25px,成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背腹扁平,三对足发达,一对触角,没有翅膀。 习性: 对宿主的选择性强,专吸动物血或专吸人血;终身寄生在寄主身上,离开后即死亡。
蜱 Tick
形态:分为硬蜱和软蜱两种,体型椭圆,不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0.2-25px;吸血后身体膨胀,体长可达75px。幼虫时期有6条腿,成虫有8条腿。 习性: 终身寄生在宿主身上,宿主类型多样,选择性不强,硬蜱多在白天袭击宿主,软蜱多在夜间吸血。 跳蚤 Flea
形态:蚤目,体型小,体长约7.5px,左右两侧扁,触角粗短;口器锐利,用于吸吮;後腿发达粗壮。 习性: 善于跳跃,成虫吸血,对宿主选择性不强,宿主类型多样。 臭虫 Bed bug
形态:体长约0.5-15px,宽约7.5px,赤褐色,体表有金色毛,没有翅膀。 习性: 群居,夜间吸血,嗜吸人血,寄生在床垫、被褥、地板缝隙等,成虫吸血后才能产卵 马陆 Millipede
形态:节肢动物,褐色,身体横切面呈椭圆形,身体的每一肢节有两对足。室内常见的千足虫体长在1.3-95px之间,休息时习惯盘起身体。 习性: 通常生活在户外潮湿的地方,吃潮湿而又腐烂的植物质以及嫩根和绿叶 蜈蚣 Centipede
形态:通常呈褐色,扁平状,属于多节肢类,身体的每一段几乎都有一对足。体长在2.5-375px之间,而且跑的很快。 习性: 经常生活在户外潮湿的地方,不会污染食物或破坏家俱,吃昆虫,蜘蛛和其它节肢动物。 蚰蜒 House Centipede
形态:约2.5-95px长, 15对长足,体色灰黄,整个背部有三条深色横纹,与身体相比,足显得特别长,且布满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习性: 白天在腐叶、朽木中休息;晚上出来觅食,行动迅速,以昆虫及蜘蛛为主食。 蠼螋 Earwing
形态:1.4-57.49999999999999px长,腹部伸缩自如,末端有由尾毛特化成的尾钳,雌虫尾钳平直,雄虫弯曲。 习性: 生长在土壤中,落叶堆或岩石下,食性杂食。多为杂食或肉食种类;性喜潮湿阴暗,许多种类习惯夜行,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 衣鱼 Silverfish
形态:身体约30px长,体细扁无翅,有3个尾鬃,外覆银色鳞,触角又长又嫩,蜕皮三次后,银灰色的鳞片便会长成,有光泽。 习性: 行动迅速,平常生活在室内,如冰箱底部、开暖气的浴室、地砖的裂缝里;对天然和人造纤维、书籍及其它纸制品造成的破坏相当大,啃食过后,它们还会留下黄色污物,特别是在亚麻制品上。 家衣鱼 Firebrat
形态:身体约30px长,多为白色,有深浅不同的斑点。 习性: 生活史和习性与衣鱼相同,常生活在面包店和壁炉等温暖的地方;喜欢如面包店等更温暖的环境,非常喜欢进食面粉和面包,也会进食动物制品。 蜘蛛 Spider
形态:8足,没有翅膀和触须,其身体只有两大部分:融合在一起的头部和胸部,以及腹部。腹部尖端的吐丝口连接着能吐丝结网的腺体。 习性: 喜欢结网在灯上、屋檐、墙角;常生活在地下室、下水道以及建筑物内潮湿的地方,底层地板通风口,房顶上拐角之处或阁楼内也会发现它的踪迹;捕食小型昆虫。 潮虫 Sowbug
形态:体长0.5-37.5px,呈灰褐色,属于甲壳纲,腹部后端生有两条形似尾巴的附器,身子不能紧缩成一团;不同于西瓜虫(Pillbug),西瓜虫腹部没有上述腹器,可以将身体缩成一团。 习性: 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昼伏夜出。 叶螨 Clover mite
形态:成虫体长0.4-0.6mm之间,圆形或者椭圆形,体色通常鲜红,有着和身体一样长的前足,而且前足比其它六足都要长的多,这些前足会从体部向前延伸。 习性:成群出现,啃食草和其他植被,尤其是新鲜的嫩草。成虫会把卵产在建筑物的混凝土墙壁间的缝隙中,或者树根部的树皮背面。寒冬和酷暑停止活动,喜欢在较为温暖的建筑物表面活动。 亚洲瓢虫 Asian lady beetle
形态:成虫体长约21px,身型呈椭圆形且中间凸起,颜色多样,胸甲上有暗色或黑色的M形标记,位于覆羽前。 习性: 在夏季时多栖息于树上,深秋大量迁往浅色楼群避冬,晚冬或早春时不活跃,春季会入侵室内。喜欢温暖的环境但耐寒能力也很强,取食叶栖害虫 蛞蝓 Slug
形态:属于软体动物门,一般带有灰色或褐色斑迹,体长在2.5-3.8厘米cm之间,身上有壳。 习性: 喜欢聚集在潮湿的地下室或下水管道中,在夜间爬行时会留下带荧光的粘液。食草,常在夜晚活动并出现在潮湿的区域。 蜗牛 Snail
形态:属于软体动物门,呈灰色或杂色,身体粘滑,体长达254.99999999999997px,不带壳。 习性: 喜欢聚集在潮湿的地下室或下水管道中,在夜间爬行时会留下带荧光的粘液。食草,常在夜晚活动并出现在潮湿的区域。 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
形态:体长3-4mm,赤褐色有光泽,触角端3节锤状。 习性:34℃和72%相对湿度时一生22天,对低温敏感,温暖时能飞。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食性杂。 杂拟谷盗 Tribolium confusum
形态:体长3-4mm,赤褐色有光泽,触角端3节非锤状。 习性:34℃和72%相对湿度时一生26天,对低温不敏感,很少能飞。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食性杂 烟草甲 Lasioderma serricorne
形态:雌虫体长3.3mm,雄虫2.7mm,赤褐色有光泽,密生黄褐色细毛。 习性:20-25℃和70%相对湿度时,雄虫寿命43天,雌虫18-46天;在50℃下24h可杀死各期虫态。 食性: 为烟草储藏期害虫,食性杂,为害烟叶、茶叶、咖啡豆以及各类粮食、豆类极其制品。 药材甲 Stegobium paniceum
形态:体长2-3mm,黄褐色至赤褐色,被淡黄色毛。 习性:20-25℃和60-70%相对湿度时,繁殖力最强,成虫趋光、擅飞,喜欢在坚硬食物上蛀孔,耐干性强。 食性: 为中药材储藏期害虫,为害动植物药材、粮食及其制品、香料、木料、纤维等,穿透能力强。 米象 Sitophilus oryzae
形态:体长2mm左右,褐色 习性:适温30-33℃,喜高温;具有群集、喜潮湿、趋光等特性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为害多种粮油产品、干果、药材、纸张和农副产品等 谷象 Sitophilus granarius
形态:体长2.3-3.5mm,浓赤褐色有光泽 习性:21℃和80%相对湿度时,卵期5天,幼虫期8天,蛹期8天,成虫7-8月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为害多种粮油产品、干果、药材、纸张和农副产品等 谷蠹 Rhyzopertha dominica
形态:体长2-3mm,暗红褐色至黑褐色,略有光泽 习性:34℃和75%相对湿度时,从卵至成虫羽化需28-33天;大量繁殖可引起储藏物发热;趋温趋光,能飞,耐干耐热性很强,不耐低温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食性杂,为害谷类、面粉类、豆类、淀粉、干果、竹、木材等 绿豆象 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形态:体长2-3mm左右,头部密布小刻点,体色多变,分为暗色型和明色型 习性:适温29.5-32.5℃,适湿68-95%;50℃时成虫经5min死亡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是豆类的重要害虫,幼虫蛀食各种豆类,以绿豆和赤豆受害最严重 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形态:体长2-2.8mm,长椭圆形,红褐色、暗褐或黑褐色,密生细毛 习性:最适温度32-38℃,耐寒耐热力较强,天敌为赫氏蒲螨(Pyemotes herfsi) 食性: 为动物性食品及干菜干果类储藏期害虫,严重为害储藏谷物、豆类、油料、花生仁、麦芽、干果、鱼粉、奶粉等 白腹皮蠹 Dermestes maculatus
形态:体长5.5-10mm,黑褐色至墨色有光泽,头部两侧及大部分额区密被白毛 习性:卵和幼虫的发育适温分别35℃和30℃,相对湿度90%;幼虫喜潮湿阴暗,成虫能短距离飞行有假死性 食性: 为动物性食品及干菜干果类储藏期害虫,为害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性物质,如肉类及鱼类加工品、动物性药材、粮食及其加工品。 脊胸露尾甲 Carpophilus dim idiatus
形态:体长2-3.5mm,长圆形,亮黑褐色 习性:每年6-10月高发,25-28℃时一生约50-59天,成虫活泼,飞翔能力强,有群集、假死和趋光习性。适温22.5-25℃和70%相对湿度。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为害大米、小米、玉米、花生、面粉、糠、干果、可可和椰干等 赤足郭公虫 Necrobia rufipes
形态:体长3.7-7mm,蓝绿金属光泽,背面疏生暗褐色刚毛 习性:华南地区每年发生4-6代,在寒冷地区以幼虫越冬。适温32-35℃,适湿85%-100%,食物蛋白质含量越高,幼虫发育越快,雌虫产卵越多。 食性: 为动物性食品及干菜干果类储藏期害虫,为害熏肉、火腿、干酪、干蛋黄等 黄粉虫 Tenebrio molitor 形态:体长12-16mm,体略宽短,黑褐色有光泽 习性:好动趋光,昼夜活动,20-30℃时一生约110-133天;喜群居,性喜暗光,黄昏后或活动较盛 食性:为粮油储藏期害虫,喜食潮湿腐败粮食 黑菌虫 Alphitobius diaperinus Panzer
形态:体长5.5-7mm,体宽2.5-3.2mm,黑色无毛有光泽 习性:一年发生1-3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喜欢阴暗潮湿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为害潮湿而水分含量较高的粮食、粉类、糠麸、饼屑等 印度谷螟 Plodia interpunctella
形态:雌蛾体长5-9mm,翅展13-16mm;雄蛾体长5-6mm,翅展14mm;前翅内半部约2/5为黄白色,外半部约3/5为亮黄棕色并带铜色光泽 习性:适温24-30℃,幼虫破坏粮食同时吐丝连缀粮粒成小团或长茧,并排出带臭味的粪便造成污染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幼虫为害玉米、大米、小麦、豆类、花生等 四点谷蛾 Tinea tugurialis 形态:体长3.1-5.1mm,静止时连翅长5.7-6.5mm,体呈灰褐色 习性:成虫在中原地区3月底或4月初出现,栖息在粮仓墙根、堆垛的边角 食性: 为粮油储藏期害虫,为害面粉、麦类、玉米粉、大米和高粱等 伊蚊 Aedes
形态:体色呈黑色,身体和足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触须短于喙,静止时平行于物体表面。 习性: 栖息于干净的静止水体,如绿植花盆、屋顶排水沟等;叮咬常发生于黎明或傍晚。 库蚊 Culex
形态:体色呈棕褐色,触须短于喙,静止时平行于物体表面。 习性: 栖息于污染的静止水体,如化粪池、污水处理池、堵塞的排水沟等,叮咬常发生于深夜至凌晨 按蚊 Anopheles
形态:翅膀上分布黑斑和白色鳞片,触须和喙等长,静止时与物体表面呈一定角度。 习性:栖息于干净的流动水体,如小溪、湖泊、河水等,叮咬常发生于入夜至深夜。 蕈蚊 Mycetophilidae 形态:体长约2-4mm,体色呈深灰色至黑色,习性:幼虫一般生活于土壤下方1-100px深的土层,以取食各类真菌为生,成虫寿命短,喜好阴暗潮湿的环境。 孳生地:常见于室内绿化的土壤、长期未能及时清除的腐败物,水源周边各类缝隙。 家蝇 Musca domestica
形态:体长5-8mm,胸部有4条黑色纵条纹,腹部有黑色纵条纹。 孳生地: 幼虫孳生于人畜粪坑和垃圾堆中;成虫群集在人畜粪便、垃圾和其他食物。 夏厕蝇 Fannia canicularis
形态:体长4-6mm,胸部有3条淡黑色纵条纹,雌性腹部灰色,雄性腹部有淡黄色斑块。 孳生地:在半液体腐烂的有机物质内繁殖。 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
形态:体长8-11mm,体色呈亮绿色金属光泽,复眼深红色,头顶额部为黄褐色,胸部无明显纵纹。 孳生地: 幼虫孳生在稀人粪便中,成虫喜食瓜果、腥臭类物质和人畜粪。 丝光绿蝇 Lucilia sericata
形态:体长5-10mm,体色呈绿色金属光泽,胸部有闪耀光彩,额宽。 孳生地: 幼虫孳生于各类腐败的动物尸体中,成虫喜食动物类的鱼腥、腐肉和葱蒜味的食物。 棕尾别麻蝇 Boettcherisca peregrina
形态:体长7-13mm,胸部背板有3条黑色纵纹,腹部有暗色和浅色的格子。 孳生地: 幼虫孳生在各种粪便、屠宰场废弃物、发酵物质残渣中;成虫喜食人畜粪便和腐败植物。 伏蝇 Phormia regina
形态:体长约10mm,体色暗绿有钝金属光泽,有稀疏黄色被毛。 孳生地: 幼虫孳生在动物尸体、腐肉、腐鱼等屠宰场废弃物中;成虫常到开花植物、水果、蔬菜上活动。 蚋 Simuliidae
形态:体长1-5mm,大部分呈黑色,刺吸式口器,雌性吸血。 孳生地: 孳生于流动的小溪或河流中,有时也孳生在灌溉水渠和水沟内。 蛾蠓 Psychodidae
形态:体长约2mm,翅膀上布满绒毛,不同颜色绒毛组成斑纹。 孳生地: 幼虫在排污系统内以污泥状有机物质为食;主要生活在污物堆放区域,和排污系统关系密切 果蝇 Drosophila sp.
形态:体长约3mm,体色呈黄棕色或杂色,有一对红色复眼。 孳生地: 孳生于久置的水果、下。水道、垃圾桶和清洁用具,喜欢发酵的物质 蚤蝇 Phoridae
形态:体长1-4mm,体色呈褐色或深褐色 背隆起,又称为“驼背蝇”。 孳生地: 常见于腐败的植物、下水道、垃圾桶等。 大蚊 Tipulidae
形态:体细长少毛,灰褐色至黑色,足细长。 习性:常出没于裸露的垃圾、天井、走廊等空气流通较差的角落,对二氧化碳反应强烈,可使用二氧化碳诱捕器进行诱捕。 孳生地: 孳生于腐烂的有机质内,常见于禽舍、农场、牧场等。 摇蚊 Chironomidae>
形态: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 习性:幼虫依靠水中浮游生物为食,不污染水体,还能够净化水质;成虫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有趋光性。 孳生地: 孳生于淡水水域。 蚊虫种种 原创 2017-01-22 刘西保 虫虫特工
【蚊虫概述】 蚊虫属于双翅目长角亚目蚊科,已知超过3200种,我国记载达360余种。分为3个亚科,巨蚊亚科、按蚊亚科和库蚊亚科。巨蚊亚科雌蚊不吸血,幼虫捕食性;按蚊亚科按蚊属和库蚊亚科库蚊属、伊蚊属、曼蚊属是重要的医学媒介生物,可传播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疟疾及登革热等重要蚊媒病。 【蚊虫识别】 1.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多水草而不流动的清水中。 2.帕氏按蚊(潘氏按蚊):仅发现于中国,为华北地区主要蚊种。幼虫孳生山地溪流、沙滩积水、沼泽、岩缝积水等,能耐寒,以幼虫越冬。 3.微小按蚊:幼虫孳生于缓流型水体。 4.溪沟按蚊(溪流按蚊):幼虫孳生清水缓流,杂草丛生的山溪,水沟,渗水泉谭,流水岩穴等。 5.印神按蚊:幼虫孳生清水池塘、山溪等。 6.多斑按蚊:幼虫在山溪水沟、山间多草的渗水沟,山坡上积水的梯田。 7.日月潭按蚊:幼虫孳生于缓流型多水草积水。 8.环斑按蚊:幼虫孳生有水草的池塘、水沟,缓流的溪流、湖沼、池潭或海拔7000尺以上的山涧渗水沟和溪泉。 9.五斑按蚊(羽斑按蚊):幼虫孳生田塘型、缓流型和沿海地区咸水中。 10.嵌斑按蚊:幼虫孳生田塘型、污水型积水。
11.迷神按蚊:孳生于居民附近的田塘型积水,多草的积水中极为普遍。 12.美彩按蚊:孳生有藻类、水草的水池中,山涧的小溪,深山的流水溪。 13.林氏按蚊(高原按蚊):孳生于高山阴凉的泉潭与小池、渗水沟、溪流岩穴等处。 14.类库按蚊:田塘型、缓流型、沙滩积水等。 15.菲律宾按蚊:缓流型、田塘型等多水草植物的水体中。 16.白踝按蚊:靠近森林的缓流型积水。 17.淡色库蚊(尖音库蚊淡色变种):污水型积水。 18.致倦库蚊(狩猎库蚊):污水型积水。 19.三带喙库蚊(三节吻库蚊):田塘型积水孳生。 20.二带喙库蚊(二节吻库蚊):田塘型积水孳生,常与中华按蚊、微小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幼虫同处孳生。 21.褐尾库蚊:孳生于容器型积水,常与其他库蚊、伊蚊幼虫同处孳生,掠食其它昆虫幼虫或蚊虫幼虫。 22.贪食库蚊:孳生于容器型积水,常与其他库蚊、伊蚊幼虫同处孳生,掠食其它昆虫幼虫或蚊虫幼虫。 23.魏氏库蚊:田塘型、咸水池、沼泽池等处孳生。 24.迷走库蚊:孳生河沟、池塘、污水潭、池潭等处。 25.马来库蚊:孳生山溪水沟、池潭、湖沼等。 26.拟态库蚊:田塘型水体、缓流型溪沟、沼泽等处。 27.白纹伊蚊:容器型积水孳生,以卵越冬。 28.埃及伊蚊:容器型积水孳生。 29.仁川伊蚊(吉浦伊蚊):容器型积水,树穴、竹罐等积水孳生。 30.刺扰伊蚊:田塘型,清水池塘、草塘、水田、流水草地,常与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幼虫共处。 31.东乡氏伊蚊(杜氏伊蚊):孳生于沿海一带岩穴、岩缝、石缝等,有时也孳生在人工容器型积水中。 32.背点伊蚊:孳生在有水草的池塘。 33.朝鲜伊蚊(高丽伊蚊):容器型积水。 34.白雪伊蚊:孳生于有积水的树穴和竹筒中。 35.鳞斑伊蚊:孳生于树穴、竹罐、椰子壳及水泥槽等积水。 36.常型曼蚊(定型曼蚊):孳生于多水草、浮萍、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池塘中。 37.骚扰阿蚊(臭水蚊):孳生于积有稀粪水的缸中、树穴、石穴、竹筒等处。
--------用心做好一件事-------- 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形态:鼻子扁平,耳朵小,尾长短于头和躯干之和。 习性:擅长打洞,水性好,喜欢栖息在温度稳定、潮湿的地方,鼠洞多挖掘在屋基周围、垃圾堆和道路两旁的路面下,有新物反应。 食性: 杂食性,喜食谷物、肉类、废弃物和蔬菜,缺水不能生存。 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s
形态:鼻子尖,耳朵大,尾长长于头和躯干之和。 习性:擅长攀登,喜欢栖息在高层隐蔽的场所,如屋顶、树和灌丛上;在地面上喜欢生活在堆木、垃圾和杂物堆积场所,有新物反应。 食性:杂食性,喜食谷物、水果、干果、肉类和蔬菜,缺水不能生存。 小家鼠 Mus musculus
形态:鼻子扁平,耳朵小,尾长短于头和躯干之和。 习性:没有新物反应,喜欢接近新发现的目标,喜欢栖息在干燥、离食源近的地方;由于体型小,常在墙基、仓库货堆中和保温层内打洞或在在破箱、抽屉中筑巢。 食性:杂食性,喜食谷物,对水的需求量很小。 黑线姬鼠 Apodemus agrarius
形态:尾长短于体长,尾毛少,耳短,背毛呈棕褐色,毛基深灰色,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条纹。 习性:喜欢向阳、潮湿和近水处,各种农田、菜地、林地、田埂、水沟都可以栖息。 食性: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种子、根茎为食,喜欢稻、麦、豆、菜等。
德国小蠊 Blatella germanica
形态:体长10-15mm,呈茶褐色,成虫和若虫前胸背板都有2条平行的黑褐色纵条。 习性:喜欢温暖,常在缝隙中躲藏,适应性特别强;卵鞘7-9mm,略弯。 食性: 以各种有机物为食,尤其发酵的甜味食品 拟德国小蠊 B. liturieollis
形态:体长10-15mm,呈黄褐色,颜色比德国小蠊稍淡,单眼区黄白色,面部常有“T”形斑,区别于德国小蠊。 习性:常见于野外杂草绿化带中;较少发现于室内,行动迅速,善滑翔。 食性: 食性杂。 东方蜚蠊 Blatta orientalis 形态:体长25-30mm,深褐色至黑色;雌成虫翅退化,雄成虫翅膀覆盖腹部3/4。 习性:生活在建筑物内,也可能在室外的垃圾区;夜行性,爬行。 食性: 食性杂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形态:体长27-40mm,呈红褐色,成虫前胸背板中部有褐色蝶斑。 习性:喜欢温湿环境,28℃时最活跃,常侵害有食物场所极其地下室、下水道;卵鞘8-10mm,深褐色。 食性: 食性广,几乎可以靠任何有机物生产,爱好腐败的有机物。 拟裸蛛甲害虫通用名:拟裸蛛甲 害虫拉丁名:Gibbium aequinoctiale Boieldieu 害虫英文名:Smooth Spider Beetle 分类:昆虫纲 / 鞘翅目 / 蛛甲科 危害:危害储藏物、粮食等,如谷物、谷物产品、种子、干果、肉、鱼干、羊毛、头发、丝绸、药品、羽毛、鼠粪、动物尸体等。常见于食物、卫生间、粮仓、办公室、家庭等处。
成虫形态 体长2—3mm。棕红色,有强光泽,背面强烈隆起呈球形,两性同形。头小下垂;额区有1纵凹纹;在复眼上方、下方和后方有许多近平行的脊纹,申达前胸背板前缘;两触角窝后缘线构成直角。前胸背板小,光滑少毛无刻点。鞘翅无毛无刻点,两鞘翅愈合,并向两侧扩展包围腹部。
生物学特性 该种类不会飞行,喜往墙角等各种角落位置聚集。喜夜间活动,平时躲藏于缝隙、裂缝中,具假死性。食性很杂,室内发生时也可能是由木结构受潮发霉引起。
检查与检测 参照成虫形态,肉眼即可分辨。
处理方法
· 找出孳生源,并妥善处理 · 合适位置进行滞留喷洒 · 由潮湿引起的虫害,应及时通风干燥 · 保持清洁力度,特别是仓库内的消毒处理 · 储藏物需加快周转频率 · 清除鼠类 · 粉剂处理其栖息、躲藏处的缝隙或裂缝,建议最后再做封堵
案例示范 有个公寓的业主曾致电我们,说家里出来好多像蜘蛛一样的虫子。现场检查发现就是拟裸蛛甲,并在与业主的沟通中了解到:房间刚装修好,虫子是从浴缸的下水口爬出来,家里有小孩,现在满屋都是虫子。针对以上几点,我们调整了一贯做滞留喷洒的做法,在对源头进行处理后,采用真空吸尘器将已经在房间内活动的成虫进行清除,避免了药物处理可能带来的危害。
腐食酪螨害虫通用名:腐食酪螨 害虫拉丁名: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 分类:蛛形纲/蜱螨目/粉螨科/食酪螨属 危害:食性极杂,危害稻谷、大米、大麦、小麦、面粉、麸皮、米糠、棉籽、花生仁、瓜子仁、火腿、肉干、肠衣、杏干、糖、奶粉、枣、茶叶、药物等,还兼食霉菌和腐败物;也会引起皮炎和过敏。腐食酪螨分布在世界各地,寄生于食用菌及脂肪、蛋白质多的贮存食品。
成虫形态 雌螨梨形,雄螨椭圆形,白色,体长0.51—0.7mm,体表光滑,口器钳状螯肢,4对足,各足跗节末端有发达的匙状爪1个,体上具很多光滑的长刚毛,体背生1横沟,把身体分成前、后两部分,4对背毛不等长。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大小0.09—0.12mm。幼螨乳白色体似成螨,长0.15mm,有3对足。若螨有4对足,第一若螨长0.22mm,第二若蜗0.35mm。一生经历卵、幼螨,一若螨、二若螨、成螨5个阶段。
生物学特性 腐嗜酪螨性活泼,行动迅速,在温度25~30℃时,繁殖速度最快,温度20℃,完成一代需21-62天;25℃只需14~31天,27.5℃仅需12~23天。发育低限7—10℃,高限35—37℃。产卵最适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0%一95%。相对湿度高于70%卵才能孵化,耐最低相对湿度为60%。此螨大量繁殖为害时,常使受害物带有异味,此外还引起人体谷痒症,发生皮疹,奇痒或胸闷。
检查与检测 定期取样,显微镜镜检。特别是根据各地气候,选择当地爆发高峰期之前加强抽检频率,及时在前期进行控制。
处理方法 · 熏蒸 · 高低温控制 · 湿度控制 · CO2控制 · ——马大甲肉食螨(cheyletus malaccensis)
案例示范 有次遇到一个草菇生产基地前来问询,最近一段时间很多菌丝不能正常生长,且经常看到有小颗粒在培养基质表面爬动,怀疑可能是什么害虫。于是经过我们鉴定发现原来是腐食酪螨,为了解决这个虫害问题,我们去到了现场,巡查后发现菌丝生长差,培养料湿度太高,培养料变质,且菇房周围能看到随意乱掷食用菌废料和残菇败体,而菇房本身接近仓库粮堆,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引起腐食酪螨危害草菇等菌菇生产的不良条件。 衣蛾害虫通用名:衣蛾 害虫拉丁名:Tinea pellionella 害虫英文名:Clothes moth 分类:昆虫纲/鳞翅目/ 蕈(谷)蛾科 危害:幼虫破坏各类棉麻、羊毛等纺织品,常见危害地毯、衣物、织物家具等;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会危害动物标本。(成虫并不取食)
成虫形态 成虫体长10-14mm,翅狭长,整体浅金黄色夹带浅褐色,前翅带有三个深色斑点,但随着活动会慢慢模糊,后翅下缘有较长的毛。两复眼的宽度大于两复眼之间的间距。
老熟幼虫形态 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体白色,头部深棕色,胸部背板深棕色,且对半分离,背板下方两侧各有一个眼点。刚毛靠近气孔下方,跗足位于3、4、5、6、10腹节下方,齿钩以一圈椭圆形分布于3、4、5、6跗足上。
生物学特性 幼虫的移动依靠头部及胸足拉动后面携带的袋囊,袋囊的颜色接近其取食材料的颜色,并相对色浅。袋囊不但是其保护场所,也是其化蛹的地方。在发育到即将化蛹时,衣蛾会携带袋囊找一个较为阴暗的缝隙进行化蛹,这个缝隙并不一定在他取食的材料上,并有袋囊悬挂于高处的现象。 成虫不取食,避光,雄虫相对雌虫来说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强。
检查与检测 · 查找衣蛾成虫、袋囊、被破坏的织物、蜕的皮及头壳 · 检查的关键位置:强顶角落、地脚线与地毯相接的缝隙、织物背面等
处理方法 · 人工捕杀 · 药物滞留喷洒 · 加强环境清洁,减少室内毛发及织物断丝等的残留 · 降低环境湿度
案例示范 事情是从一只飞蛾开始的,一开始客户说发现他们办公室里的飞蛾多了起来,于是邀请我们前往调查,从客户给到的虫体来看,是一只袋衣蛾。通过对袋衣蛾的了解,在这个办公室内有好几种物品可以成为它的食物来源,这让我们的技术人员有点无从下手。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后,我们在一处阴暗墙角,原先被落地窗帘所遮盖的位置,发现了几只袋囊,同时我们的技术顾问发现这些袋囊都是浅红色的,与周边的地毯颜色非常相似,有鉴于此,检查范围进一步缩小,最终我们在一个柜子下方被柜子压住的那块地毯边缘发现地毯有缺损,移开柜子后发现柜子底部的地毯大部分被衣蛾啃食,源头找到了。 印度谷螟害虫通用名:印度谷螟 害虫拉丁名:Plodia Interpunctella 害虫英文名:Indianmeal moth 分类: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 危害:为我国主要的储粮害虫之一,也是家庭最常发生的储藏物害虫之一。食性极杂,可危害各种谷类及其制品、豆类、油料、种子、干果及药材等。
成虫形态 成虫体长6-7mm,赤褐色,翅展13-18mm。复眼黑色,有喙,额前有一锥状鳞片脊,下唇须向前平伸。前翅长三角形,亚基线与中横线之间为灰黄色,其余为赤褐色并散生有紫黑色斑点。后翅灰白色。前后翅缘毛均短。
老熟幼虫形态 体长10-13mm;宽1.8-2.2mm。而下列部位除外:头的大部分和口器、爪和趾钩为中等灰棕黄色或红棕色;头部与茎节相对的中腹缘,每边近基部有一长条斑点,通常为暗褐色或黑色;刚毛、前胸和第十腹节的骨片、围气门片和足的一些部分为灰棕黄色;中、后胸于前9个腹节都没有毛片。下图分别为蛹(上)和幼虫(下)。
生物学特性 通常1年发生4-6代;在温暖地区,一年可发生7-8代。在严寒地区3-4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仓壁及包装物等缝隙中布网结茧越冬。成虫多在夜间活动,有一定趋光性。羽化、交配、产卵活动全天均可进行,但羽化以白天较多,交配产卵以夜间较多。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为尾接式,并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成虫将卵产于储藏物表面或包装品缝隙中,也可产在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上,卵散产或聚产。产卵期1~18 天,以成虫羽化后第3天产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产卵152.3粒。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为害花生仁及玉米时,喜蛀入胚部,潜伏其中食害;为害干辣椒则是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食物成小团与块状,藏在内部取食。起初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后逐渐延至内部及下半部为害。幼虫行动敏捷,具避光性,受惊后会迅速匿藏。缺食时,幼虫会自相残杀。幼虫5~6龄,老熟后多离开受害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或其它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一般情况下各虫态历期:卵2-14天,幼虫22-35天,蛹7-14天,成虫寿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约需36天。
检查与检测 · 飞虫光诱捕灯诱集(不建议使用电击式灭蝇灯,易将虫体打碎,不便于鉴定害虫种类) · 印度谷螟信息素诱集,需根据不同品牌使用足够数量的产品,避免覆盖范围有遗漏储藏物定期抽样,特别是环境条件突然改变后
处理方法 检查及监控是防治关键,虫害定位后可进行如下处理: · 熏蒸 · 暴晒 · 信息素诱杀 · 受害严重的储藏物需烧毁处理 · 注意定期对仓库内长期存在于卫生死角的陈旧粮食进行彻底清除 · 必要位置结合化学处理
案例示范 有个大型粮仓,被分隔成几个小库,横着并排排列,内部有能够开启的门户让各个小库连通,但密闭性不强。某次,根据信息素的监控数据显示,一、二、三号库均发生印度谷螟危害,二、三号库问题较严重,一号较轻。由于当初客户出于成本考虑,所安装的信息素数量不足以覆盖整个仓库,请问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如何快速确定害虫的爆发点? 果蝇害虫通用名:果蝇 害虫英文名:Fruit Fly 分类: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
外观特点 成虫体长1.5 – 2毫米,眼睛呈红色
生态与生活习性 · 强大的繁殖能力(35℃, 9天繁殖一代)。繁殖力越强,我们越要及早处理卫生死角的孳生物,洗刷刷!另一个角度看,依靠所谓的定期化学药物杀灭成虫,解决不了问题的。 · 孳生物:腐烂发酵的水果、果汁或蛋白。 · 飞行能力弱,一般持续飞行不超过5米。这在食品企业,意味着要重点检查果蝇发现地点周边至少5米半径内,特别要注意生产设备难以清洁的死角。但对于餐饮和卖场,果蝇可以随水果被带到较远的位置,一定要盯着物流链逐步往上排查。
监测与控制 · 目测检查是主要手段。果蝇对紫外光诱捕灯(灭蝇灯)的UVA段不敏感,但对果汁等敏感。选择监测手段时,要注意这个特点。更加不能依靠灭蝇灯来控制果蝇。 · 对非敏感区中发现果蝇停留的位置进行滞留喷洒,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严禁喷洒。 · 对于卖场的水果陈列区,可考虑用网罩罩住水果,然后有功率较大的吸尘器吸走部分成蝇。切忌胡乱喷洒化学杀虫剂,因为水果是直接入口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能采用分解较快的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且水果食品要覆盖。
蛾蠓害虫通用名:蛾蠓 害虫英文名:Psychodidae 分类:昆虫纲/双翅目/蛾蠓科
外观特点 成虫体长1.5-5毫米,成熟的幼虫体长4-10毫米。
生态与生活习性 蛾蠓偏好在潮湿的凝胶状污垢层表面产卵(30-100枚/次),常见的孳生地包括排水管内壁、排水口滤网、垃圾桶内壁、盆栽托盘等位置的污垢层。幼虫取食污垢层中的藻类、细菌、真菌等。在21℃,卵期32-48小时,幼虫期8-24天,蛹期20-40小时。根据外部条件的不同,一般蛾蠓的从卵到成虫发育时间为7-28日。成虫寿命约2周。蛾蠓成虫飞行能力弱,一般5米之内,但在风力带动下可以飞行91米甚至更远。白天,蛾蠓多停靠在垂直表面,躲在夜间观察到其飞行。
监测与控制 · 一旦发现大量蛾蠓,首先要根据其生态习性寻找其孳生地。若在邻近位置无发现,则沿上风位方向检查(室外)。 · 清除周边杂草,避免招引蛾蠓成虫停靠栖息。 · 保持清洁,避免形成污垢层。对于常见的污垢位置,如管道内壁等,定期用水至少持续24小时的冲洗,可(浸)杀污垢层内幼虫和蛹,但对虫卵无效。在可行的情况下,用除污专用清洁剂清洗,在用硬毛刷彻底清刷去除污垢层,避免蛾蠓孳生。 薪甲害虫通用名:薪甲 害虫拉丁名:Latridiidae Erichson 害虫英文名:mold beetles/plaster beetles 分类:昆虫纲/鞘翅目/扁甲总科/薪甲科 危害:薪甲的发现,说明现场附近存在卫生死角,一些食物或者原材料在一些细小的缝隙中很难被彻底清洁,受潮后开始生长出真菌,时间一长即成为薪甲等害虫的食物来源。薪甲属于卫生指示昆虫的一种。
成虫形态 体长1-3mm;长形;头突出,触角10-11节,末端2-3节膨大成棒状,并着生于两复眼之间;前胸背板明显窄于鞘翅基部,胸部两侧变形,体表无毛或细软短毛;鞘翅盖及腹端,翅面具粗的刻点行或脊线;足细长,前足基节窝关闭;跗节3-3-3,雄虫有的2-3-3;腹部可见5-6节。常见种类胸背部覆盖蜡状分泌物。 幼虫体长1-3mm,近圆筒状,头部稍大,体白色,头部色深,体表有较多刚毛。颚唇基沟缺失,触角3节。足发达,跗节5节。
生物学特性 成幼虫均取食藻菌类植物的子实体及菌丝。
检查与检测 常见于潮湿的下水口附近、潮湿阴暗位置、受潮的木地板地脚线等
处理方法 · 杀菌消毒 · 通风干燥 · 杀虫剂 · 真空吸尘器
案例示范 曾经有个业主联系我们说家里有小虫子从地板下面爬出来,之前联系过一个杀虫公司来喷过药,但是没几天又出来了。于是我们去到现场,检查鉴定确认是一种薪甲,同时得知该业主的房屋之前有过漏水,而薪甲爆发位置也就是漏水的位置。于是我们使用消毒水进行处理,并建议业主随后几天保持通风干燥。两周后的随访中得知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虽然刚开始的几天还有小虫子爬出来,但之后就不再发现了。 虽然现在所使用的杀虫剂基本都属于广谱性的,但是有些虫子的治理靠药物效果反而不好。朋友们切记选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蕈蚊害虫通用名:蕈(XÙN)蚊 害虫英文名:Fungus gnat 分类:昆虫纲-双翅目-蕈蚊科 危害:危害蘑菇等菌菇类的作物,也常危害马铃薯、韭菜等作物;给人类带来一定的骚扰;可能通过生产环节进入食品内。
成虫形态 均为暗色小型昆虫,常见种体长约2-4mm,体深灰色至黑色,外形似蚊,触角丝状且均为16节,成虫两复眼几乎相接触,足基节长,胫节端距明显。完全变态,幼虫线形,体乳白色居多,头部色暗。鉴别特征:鞭四、下颚须、翅脉、胫梳和尾器。
生物学特性 多数种类幼虫以各类真菌为食,少数具捕食性。成虫寿命较短,与幼虫一致,均喜好阴暗潮湿的环境。成虫不善飞行,行动主要以爬行及跳跃为主,且速度较快,不易捕获。幼虫一般生活于土壤下方1-100px深的土层,以取食各类真菌为生,部分种类幼虫有结网的习性,可与土壤下发现小范围密集型丝状物。少数种类雌雄异形。
检查与检测 由于肉眼较难察觉,需借助专业的粘捕式飞虫光诱捕灯进行捕获和检测,对于发现点周边环境内的阴暗潮湿环境需重点排查。特别关注点:室内绿化的土壤、长期未能及时清除的腐败物,水源周边各类缝隙等。
处理方法 · 清除孳生物,可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季铵盐消毒剂,清除其食物来源 · 降低植物灌溉的频率,保持土壤适当干燥,必要时可选择合适的沙子对土壤表面进行覆盖处理 · 大爆发时可选择进行小范围空间处理
案例示范 新的一年,气温开始回升,某工厂捕蝇灯内蕈蚊的数量突然急剧增加,且对外出入口附近的捕获量最大,现场检查后发现,外环境的草坪刚刚铺设完毕,并在铺设时并未对这些外来的草坪进行必要的虫害处理,同时草坪所携带的土壤非常潮湿。有鉴于此,给出三种方案:1、降低土壤湿度,草坪上铺设沙粒,加快水分散失,但见效较慢;2、杀虫剂大范围浇灌,可迅速杀灭草坪土壤中携带的蕈蚊幼虫,但污染环境;3、加强那些直接对外门户的管理,确保随手关门,必要时辅以小范围空间处理。由于气温正在回升,蕈蚊成虫寿命较短,一段时间后土壤湿度即可回复正常状态,土壤中蕈蚊幼虫的发育将受到限制,问题迎刃而解。 拟德国小蠊害虫通用名:拟德国小蠊 害虫拉丁名:Blattella lituricollis Walker 分类:昆虫纲/蜚蠊目/姬蠊科 危害:基本无
成虫形态 拟德国小蠊比德国小蠊体色稍淡,个体相对德国小蠊来的小,全身整体呈黄褐色,雌虫略深于雄虫;头顶及面部淡褐色,两复眼黑色,具金色金属光泽,两复眼间具黑褐色或棕褐色横斑,头顶两复眼间距窄于触角窝间距。单眼区黄白色,面部常有“T”形斑(异于德国小蠊),触角基节黄褐色,其余各节黑褐色。下颚须第3、4节约等长,均短于第5节。 拟德国小蠊前胸背板近椭圆形,前缘弧形,稍突出,后缘中央突出呈钝角状,表面淡褐色;两条纵纹黑色或赤褐色,纵纹本身窄于两纹间距,两纵纹略微岔开。
生物学特性 拟德国小蠊常见于野外杂草绿化带中,食性杂。较少发现于室内,行动迅速,善滑翔。
检查与检测 很少于室内发现,常见于室外绿化杂草中,室外可使用长棍对未能及时修剪的杂草进行骚扰,通过目测进行检查。操作时需扎紧裤脚,避免其钻入裤子内部。
处理方法 · 定期修剪杂草 · 药物滞留喷洒
案例示范 曾经遇到一次客户投诉,说产品里发现德国小蠊。问询了相关服务人员,他表示出极高的自信,表示肯定不会是工厂内部孳生的。于是向客户索要了被投诉的产品以及产品内的昆虫尸体,鉴定后发现并非常见的德国小蠊,而是“拟德国小蠊”,随后去到客户现场,在厂区外围的一片荒地内发现大量到处跑动的“小蠊”,在处理后,大家无不感慨:要不是对自己的服务那么自信,要不是能鉴定出正确的结果,从而了解其真正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而难以解决问题。 拟蝎害虫通用名:拟蝎 害虫拉丁名:Pseudoscorpionida 分类:蛛形纲/拟蝎目 危害:基本无害
成虫形态 因触肢非常发达、末端钳状、体型似蝎而得名。又名伪蝎。但无尾状的后腹部和带毒针的尾节,与蝎显然不同。体小型,一般体长不超过8毫米。头胸部有方形或三角形的背甲,每个前侧角各有1或2个眼(第1个眼向前,第2个眼向后或向上,或消失)或无眼。没有像蝎那样的中眼。腹面无大的胸板,有时留一痕迹,这一区域主要由触肢和步足的基节组成。腹部卵圆形,由12节组成。每节有背板和腹板。第1节可能与第2节愈合,第12节退化为1小节。生殖孔开口于第2腹板上。螯肢分2节:第1节为掌节,第2节为可动指,与掌节延长的不动指相对而组成钳。
生物学特性 生活在落叶层、土壤中、树皮和石块下以及某些哺乳动物巢内。也常见于蜜蜂的巢穴中,少数生活在洞穴中,某几属的某些种常在潮间带的水草和漂流物上。有的生活在建筑物的木板间和书页间,这些种类也称之为书蝎。 拟蝎捕食弹尾类和螨类等小型节肢动物,以触肢中的毒液杀死或麻痹猎物后,用螯肢撕开猎物的外皮,使头前端的上唇能伸入猎物体内。它分泌消化液到体外,对猎物的组织进行消化后再吸入。口前腔前方的毛挡住固体颗粒进入腔内。螯肢的鞭状毛也能把食物残屑溶解并摄入伪蝎体内。摄食后,用螯肢指上的内、外锯齿清理口前腔的周围。
拟蝎有携播的习性,能附着在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盲蛛、鸟类的身上,随之迁到别处。
检查与检测 长久无人翻动的书架、粘鼠板、宠物房间等。
处理方法 清除环境内的螨虫、跳虫等食物来源;降低环境湿度,破坏其食源的生存环境;减少其他生物进入环境内,避免携带入室。
叶蝉害虫通用名:叶蝉 害虫拉丁名:Cieadellidae 害虫英文名:leafhoppe 分类: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 危害:同翅目叶蝉科昆虫的通称。因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多种园林农业作物,如柳、杨、榆、苹果、李、梨、桃、核桃、花椒、葡萄、海棠、等。严重时在枝条上多处产卵,使树表皮剥离,枝梢枯死,最后导致整株死亡。另外由于体型较小容易混入产品中,影响产品质量。
成虫形态 头后口式,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触角短,刚毛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足跗节1~3节。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叶蝉绝大部分为渐变态昆虫,一年发生1至2代,以卵在苗木及林木幼嫩枝干表皮层内越冬,笠年气温回升后开始孵化,发育期点温度在10-15度之间。成虫具趋光性,易被黑光灯所吸引,同时部分种类具一定的跳跃能力。取食过程中可能会排放蜜露,因此常见有较多蚂蚁围绕在其身边取食蜜露,同时蚂蚁会保护叶蝉不受其他生物的袭击。幼虫有假死性。
检查与检测 成虫尸体常见于捕蝇灯的粘纸上以及下方托盘内,室外常见于寄主植物枝干上。
处理方法 · 加强门户管理,避免门户、窗户的长时间开启 · 加强寄主植物的肥水管理,保持其良好的生长势头,降低受危害的可能性,必要时可适当对寄主植物进行药物处理 · 害虫的栖息地及入侵途径,选择合适位置进行药物处理,减少其入侵的数量 · 室外合适位置设置室外型飞虫诱捕灯,降低外环境害虫基数、缓解出入口区域的虫害压力 · 爆发期可选择室外大功率施药设备进行处理 案例示范 由于飞虱与叶蝉在外形上非常接近,同属于同翅目昆虫,因此经常被误判。之前有个客户说厂区内有大量飞虱,考虑到飞虱的迁飞习性也就没有怎么处理,但是没想到问题一直没有缓解,通过我们的鉴定后发现,客户所谓的“飞虱”,其实是叶蝉,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离开现场,仍然需要按照叶蝉的处理方式去进行虫害管理才行。
|